陈独秀研究网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城北叶家冲,离市区不过十公里,环境却格外幽静。在卧龙山南麓,郁郁葱葱的杉木林怀抱着一座新建的墓园。墓塚中安葬了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被毛泽东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五四运动总司令”,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至五届总书记的陈独秀,另一位则是陈独秀的原配妻子高晓岚。
陈独秀最后一次离别家乡是1913年,1942年在四川江津去世,1947年灵柩运回安庆安葬。一位在历史上有着不平凡章节的老人终于叶落归根,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世人对他的评说不一,但到墓园来瞻仰的人却越来越多。
陈独秀祖籍怀宁渌水乡陈家剖屋(今安庆市郊区白泽湖乡),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八月廿四)出生于安庆城北门内后营。他的谱名为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他一生用过很多笔名,而取自家乡怀宁县独秀山的笔名“独秀”,则是他最为钟情,用得最多,也影响最大的笔名。以致他后来干脆以“独秀”取代“乾生”,成为其官名。他一生命运多舛,2岁丧父,6岁起由祖父教读。10岁祖父又去世,便跟着其兄长孟吉读书。但他对八股文一点兴趣也没有,倒是偏爱读《文选》等"杂书"。他生性聪慧顽皮,17岁(1896年)参加院试,就恶作剧地以鸟兽草木名中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冷僻的古文胡乱凑成一篇"皇皇大文",不想竟蒙住了不学无术的大宗师,最终被名列榜首,成为一名青年秀才。乡中士绅刮目相看,他自己却是哭笑不得,从此更加鄙薄科举。这一年,陈独秀被过继给叔父陈昔凡(衍庶)为嗣子。又由母亲和叔父做主,与比自己大3岁的高晓岚订婚。
1897年,是陈独秀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这年夏天,他第一次离开安庆,随其兄长到江宁(今南京)参加江南乡试。这次出门,考试虽没有结果,却使他更加认清了科举制度的弊病,并得以从《时务报》上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深感"意外有益"。秋天,他受命与高晓岚完婚,开始了他戏剧性的家庭生活。
为寻求救国的道路,他决定出国"查看一番"。1899年陈独秀母亲去世,这使他无所牵挂。在回安庆吊唁省亲后,陈独秀便进入日本东京学校学习。在日本,他参加了留日爱国学生组织励志社,对组织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1902年春,陈独秀由日本回到安庆,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传播新思想,鼓吹反清革命,被清政府密令缉捕,不得不再返日本。次年4月,陈独秀再次回到安庆,与潘赞化等在藏书楼举行拒俄演说,发起组织安徽爱国会,并被公推起草章程。清两江总督得知后,命令安徽巡抚聂缉椝将陈独秀等人缉拿归案。陈独秀被迫出走上海。在上海,受好友章士钊的邀请,他毫不犹豫地参与到《国民日日报》的编辑之中,拿起笔,作刀枪,宣传爱国,鼓吹革命。
《国民日日报》被迫停刊后,陈独秀决心自己办一份报纸。1904年初,他再度回到安庆,与房秩五、吴守一共同创办《安徽俗话报》。半年后,报社迁往芜湖。不久被勒令停刊。在芜湖,陈独秀组织了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自任会长,并在安庆成立分会。他往来于芜湖、安庆之间,经常到安庆尚志学堂演讲。1906年春,陈独秀的革命活动被安徽巡抚恩铭获悉,他被迫再赴日本。
1910年,陈独秀在杭州与高君曼结婚。高君曼为陈独秀夫人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早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思想新颖,与陈独秀一直十分投缘,两人由友谊发展为爱情。陈独秀的族人认为有辱门庭,一直竭力反对,始终对高君曼不予承认。
辛亥革命,安徽独立。1911年12月,陈独秀应孙毓筠邀请,回安庆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仅干了4个月,便辞去秘书长职务,到安徽大学堂旧址重办安徽高等学校,自任校长。由柏文蔚接任都督后,陈独秀再次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替柏文蔚策划一切施政方针。
1913年6月,袁世凯罢免柏文蔚,任孙多森为皖督。陈独秀不满旧制复辟,再次提出辞职。7月,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后,陈独秀又与柏文蔚一起返回安庆,协助制定安徽讨袁大计,并起草安徽独立宣言。可惜的是安徽讨袁军很快失败。军阀倪嗣冲一进安庆,便抄了陈独秀的家,并发通告缉拿陈独秀。陈独秀只得潜往上海。自此之后,陈独秀一直身居他乡,再也没有回过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