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堆的javascript实现方法
堆的定义
最大(最小)堆是一棵每一个节点的键值都不小于(大于)其孩子(如果存在)的键值的树。大顶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同时也是一棵最大树。小顶堆是一棵完全完全二叉树,同时也是一棵最小树。
另外,记住这两个概念,对写代码太重要了:
1、父节点和子节点的关系:看定义
2、完全二叉树:参考[2]
基本操作
1、Build(构建堆)
2、Insert(插入)
3、Delete(删除:最小或者最大的那个)
代码实现
首先,写代码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1、用一个数组就可以作为堆的存储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易操作;
2、另外同样因为是数组作为存储结构,所以父子节点之间的关系就能根据索引就轻松找到对方了。
对于JavaScript以0作为数组索引开始,关系如下:
nLeftIndex=2*(nFatherIndex+1)-1; nRightIndex=2*(nFatherIndex+1);
前面提到注意两个概念,是有助于理解的:
1、因为是数组,所以父子节点的关系就不需要特殊的结构去维护了,索引之间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省掉了很多麻烦。如果是链表结构,就会复杂很多;
2、完全二叉树的概念可以参考[2],要求叶子节点从左往右填满,才能开始填充下一层,这就保证了不需要对数组整体进行大片的移动。这也是随机存储结构(数组)的短板:删除一个元素之后,整体往前移是比较费时的。这个特性也导致堆在删除元素的时候,要把最后一个叶子节点补充到树根节点的缘由
代码实现:
/******************************************************
*file:堆
*author:"page"
*time:"2016/11/02"
*******************************************************/
functionHeap()
{
this.data=[];
}
Heap.prototype.print=function(){
console.log("Heap:"+this.data);
}
Heap.prototype.build=function(data){
//初始化
this.data=[];
if(!datainstanceofArray)
returnfalse;
//入堆
for(vari=0;i<data.length;++i){
this.insert(data[i]);
}
returntrue;
}
Heap.prototype.insert=function(nValue){
if(!this.datainstanceofArray){
this.data=[];
}
this.data.push(nValue);
//更新新节点
varnIndex=this.data.length-1;
varnFatherIndex=Math.floor((nIndex-1)/2);
while(nFatherIndex>0){
if(this.data[nIndex]<this.data[nFatherIndex]){
vartemp=this.data[nIndex];
this.data[nIndex]=this.data[nFatherIndex];
this.data[nFatherIndex]=temp;
}
nIndex=nFatherIndex;
nFatherIndex=Math.floor((nIndex-1)/2);
}
}
Heap.prototype.delete=function(){
if(!this.datainstanceofArray){
returnnull;
}
varnIndex=0;
varnValue=this.data[nIndex];
varnMaxIndex=this.data.length-1;
//更新新节点
varnLeaf=this.data.pop();
this.data[nIndex]=nLeaf;
while(nIndex<nMaxIndex){
varnLeftIndex=2*(nIndex+1)-1;
varnRightIndex=2*(nIndex+1);
//找最小的一个子节点(nLeftIndex<nRightIndex)
varnSelectIndex=nLeftIndex;
if(nRightIndex<nMaxIndex){
nSelectIndex=(this.data[nLeftIndex]>this.data[nRightIndex])?nRightIndex:nLeftIndex;
}
if(nSelectIndex<nMaxIndex&&this.data[nIndex]>this.data[nSelectIndex]){
vartemp=this.data[nIndex];
this.data[nIndex]=this.data[nSelectIndex];
this.data[nSelectIndex]=temp;
}
nIndex=nSelectIndex;
}
returnnValue;
}
//test
varheap=newHeap();
heap.build([1,3,5,11,4,6,7,12,15,10,9,8]);
heap.print();
//insert
heap.insert(2);
heap.print();
//delete
heap.delete();
heap.print();
关于JavaScript的几点小结
这里是采用面向对象的一种实现方法,感觉上不是太优雅,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表示方法和写法;
学习了数组的几个用法:push和pop的操作太好用了;
判断数组的方式也是临时从网上搜的(instanceof),印象不深刻,不用的话下次估计还是有可能忘掉。
参考
[1]《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
[2]图解数据结构(8)——二叉堆
[3]>数据结构:堆
总结
JavaScript的数组实现了push和pop这些操作,许多其他语言也提供了类似的数据结构和操作(比如C++的Vector),同时也支持随机操作。所以,我开始想如果这些结构上简单的加上自动排序的概念,那么一个堆就轻松搞定了,后面看到C++STL的make_heap就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了,但也庆幸自己思维方式是对的。JavaScript的没有去查,我想有或者实现起来很容易;
自己去实现了之后,发现这个结构也很简单,只要你肯去跟它亲密接触一次就可以了;
JavaScript的细节部分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数组的应用上还要再翻资料才能用;对于JavaScript的灵魂还是没有接触到,精髓部分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这些代码,只要你去了解了概念,了解了编程的基础,就可以写的出来。但是,代码还可以写的更简洁,比如delete函数求最小的子节点的时候,左右节点的索引就不需要比较,肯定是左边的小。代码部分感觉还是可以继续优化和精简的。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谢谢大家对毛票票的支持。